纸币还与不还的比较
纸币是现代国家的债务凭证,它的发行要以政府偿债能力为依据,并受它约束,但也有国家的纸币只发不还。笔者无意褒贬这两种操作,而只是想客观地比较它们的机制和影响,但走笔结果发现纸币只发不还正是经济结构紊乱的重要原因。
美联储买进公众手中的国债发行美元,实际上是以美债为抵押,给财政部提供贷款。美债到期,财政部用税款偿还美联储贷款,税款来自公众的缴纳,缴纳的美元来自美联储收购公众国债时的发行,所以美联储收回对财政部的贷款,就是收回增发美元,并使其退出流通,彻底消失。财政部以未来的税收为抵押发行国债,而税款是它给公众提供服务的回报,所以美元发行以税收为担保,归根到底就是以财政部的公共服务为担保。这就是纸币与金币发行流通的最大不同,金币的面值与它的黄金含量一致,它的足值决定它就是它自己,无需担保,也不代表什么。纸币的面值远远大于可以忽略不计的印刷成本,而且不能兑现,所以能被公众普遍接受,并持续流通转让的关键,不仅在于有纸币是法定支付手段的法律,更在于它可以用来缴税。缴税代表着公众用纸币买到的政府的公共服务,公众可以用美元买到与自己付出商品等值的公共服务,政府的公共服务就成了纸币流通的担保,所以他们接受纸币。也就是说财政部发债,卖给美联储转换成美元,财政部再用美元买公众的商品,公众得到的只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美元,但他们可再用这个符号去纳税,买货真价实的政府服务。纸币就成了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易的媒介,它代表着用政府未来的公共服务,换取公众现在商品的交易。因为公众出售商品在前,政府偿还公共服务在后,所以纸币是政府的债务凭证,代表财政提前使用的未来税收。
政府收到税款的用途主要分两部份,小部份偿还到期国债,这部份钱流回美联储,带动美元一起退出消失。大部份美元与未到期的国债相关,所以继续在流通中代表财政未来的服务进行周转。也就是说,财政收入要先偿还美债到期发行的美元,剩下的美元才能用作财政开支。因为纸币发行要还,所以政府只能从纸币发行中获取提前使用税收的有限好处(扣除向央行贷款的利息),而不能无偿占有公众的财富。公众的财富不减少,他们的消费可以保持稳定,再生产循环就能持续进行下去。英日俄等国买国债发纸币都占央行负债的绝大比例,这说明大多数国家货币发行都要还。
如果纸币发行,像买外汇发人民币那样无需偿还,政府势必从人民币发行中获得很大的收益,则整个经济结构会被扭曲。因为美元是公众生产产品出口挣来的,含很大的投入,政府用可以忽略不计的印刷成本就将其换走,公众财富势必相应减少。公众所以会接受这既无内在价值,也不偿还的人民币,不仅因为法律规定,更因为他们可以将人民币支付给别人,买到与票面值一致的财富。短期中每个将外汇卖给政府的人都貌似没有吃亏,所以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是在长期中,不仅所有公众,甚至连政府也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买外汇发人民币,就是在取走公众财富的同时,向流通中注入没有价值的纸币,商品减少与纸币增加早晚引发严重的通胀。政府从群体无偿占有公众财富开始,最后传导为所有个体的共同承担损失。于是GDP在大幅度增加,但公众财富却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他们的消费,可见,无需偿还的人民币发行一定导致财富持续向政府转移。最后政府承受的代价是,他们并无竭泽而渔之意图,却面对竭泽而渔之尴尬。
问题还会随着公众的纳税而进一步加剧,因为人民币为央行凭空注入,它既不代表财政未来将要提供的服务,也没有公众已创造的财富对应,财政将税款收入后再支出,势必进一步稀释公众未来的财富。如果财政支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则还有部分钱流回公众;如果是强制的无偿的,则财富的稀释更严重,因为这部分支出的流向与公众无关了。
文:胡海鸥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