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开启 这些重点值得关注
据新华
据新华社3月1日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当日同步公布了全国政协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此前官方报道显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京召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会议表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在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极大不确定性,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不再预设GDP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以就业等为代表的民生指标。目前,疫情对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的扰动已在逐步消退,但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仍不容忽视,2021年中国GDP增长目标还要不要设、怎样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成为两会前的热议话题。
而且,每年两会期间,社保、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都备受社会关注。经过新冠疫情的考验之后,我国民生制度的不足和短板亟待在下一步改革中加以弥补。
GDP增速目标还要不要设?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认为,2021年经济增速基数效应明显,大概率不设置具体GDP增速目标。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受疫情影响导致的GDP增速“大坑”将对2021年的经济增长产生读数“陷阱”,预计2021年实际GDP增速将至少超过8%。如若全国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设置6%以上的经济增速目标,显得多此一举且并不十分符合实际情况;而若设置8%以上的经济增速目标又会导致2022年面临大幅下调经济增速目标的境况,会引发社会民众和市场不必要的担忧。因而预计2021年全国两会大概率不设置具体GDP增速目标,以“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总体目标的表述。不排除在“十四五”展望内容隐性给出经济增速软目标的可能性。
一位业内权威专家此前曾对记者表示,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无法确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预测2021年也不会定具体目标,而如果定一个区间目标则意义不大。
另外,明明还表示,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即便出现具体增长目标数字,往往也伴随“左右”“区间”等更具弹性的灵活表述,折射出官方正淡化对经济增速目标的过度强调。
在民生就业方面,由于互联网经济催生出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如电商、快递等,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民建中央《关于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提案》提出,现在新业态劳动者存在如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缺失、与新就业形态相关的劳动监管薄弱问题,建议制定《新业态劳动用工管理条例鼓励平台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政府提供一定社保补贴等。
全国工商联则提出,重新界定雇佣关系。明确政府和平台、劳动者、使用者在新就业形态中权利义务,使各方责权利清晰。
在社会保障方面,今年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将有一系列动作。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全国统筹和退休制度改革是今年应该推进的两项重要改革,也将是今年两会期间的两个热点。
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是否会变?
从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内容均强调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战略定力。谈及2021年的货币政策,多位业内专家预计,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突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强调稳字当头、不急转弯,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实际上,货币政策“不急转弯”基调早已明晰。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明确表示,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四季度例会提及是“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前述政治局会议强调,实现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更是被市场看作在两会前对2021年宏观政策的定调。
明明预计,2021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的主趋向不变,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
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第一财经表示,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奠定了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强调精准灵活、合理适度,这一基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会进一步体现。无论从经济增速、通胀水平、就业状况来看,货币政策总体还是会保持一个稳健基调,重点还是要加大结构性的支持力度。
“中小微企业还面临着经营困难,从信贷政策看,还会进一步延续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创新、绿色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温彬称。
财政政策亮点多
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备受市场关注,这包括了四五十万亿元的财政资金怎么花。
对于企业来说,今年是否还能享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答案是肯定的。
财政部部长刘昆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今年保持一定的减税降费力度,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帮扶企业,再“送一程”。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从财政可持续性和当前经济形势来看,今年减税降费规模不会像去年那么大,但估计也会超过1万亿元。
此前一些制度性减税降费举措将在今年持续发力,这包括此前增值税税率下调、个税减税和社保降费等举措。而去年疫情期间出台的一些阶段性减税降费举措也有望在今年延续。
第一财经记者多方了解到,去年底到期的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征收增值税政策和交通、生活服务、电影等困难行业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继续执行,但执行期限尚未确定。这有望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明确。
多位财税专家表示,下一步我国还会结合税制改革来进一步推进制度性减税降费。比如增值税税率三档简并为两档,个税进一步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等,社保费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企业所得税税率可以适当下调。
除了减税降费外,为了稳投资稳经济,积极财政政策仍会保持一定的支出力度,地方政府仍保持一定的举债规模,但考虑到财政可持续性,债务增速将放缓。
而今年财政支出的重点,依然是民生领域。
“财政收支压力再大,也要坚决保障好民生支出。”刘昆说,2021年,财政部将继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为了及时足额将民生补助等资金拨付给老百姓(603883,股吧),去年试水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在今年进一步完善,资金范围扩大,监管更加严格。
今年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范围,涵盖了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28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如果按照202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数据估算,直达资金规模约2.7万亿元。
施正文表示,目前除了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外,地方相应的转移支付资金也按要求需要纳入直达资金范围,因此保守估计今年各级财政直达资金规模超过3万亿元。另外还有相当一笔资金是参照直达管理。直达资金主要是用于市县基层,目前这一规模符合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和适应当前财政体制,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基层“三保”。
另外为了防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也将更加严格,尤其是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