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风暴中的也门(一)
近日,为了支持哈马斯抵御以色列,也门胡塞武装强势回击卡住曼德海峡的咽喉,并不断袭击过往的商船。此举造成了红海地区的动荡,那么也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胡塞武装为何会如此?
从半岛文明摇篮到南北分裂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沙特阿拉伯、阿曼相邻,濒临红海、亚丁湾和阿拉伯海,与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共同控制连接红海、亚丁湾与印度洋的关键海峡——曼德海峡。也门拥有超过3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是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摇篮之一,公元前八世纪起曾先后建立起麦因、赛伯邑、希木叶尔等古国。公元575年,也门被并入波斯帝国,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九世纪建立拉希德王朝,后期也门发展为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凭借关键地理位置和绵长海岸线推进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贸易,亚丁也在这一时期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
十六世纪起,也门的发展因遭受外部侵略而中断,先后遭到葡萄牙、奥斯曼帝国、英国的入侵与占领。
1517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谢里姆一世攻占了埃及和广大汉志地区(现沙特西部),占领麦加与麦地那两大圣城,并不断延申在阿拉伯半岛的势力范围。
1551年,奥斯曼帝国舰队攻克亚丁,隶属于帝国的埃及也从南部攻入,也门被完全纳入奥斯曼帝国统治圈。
奥斯曼帝国入侵后也门伊斯兰教宰德派信徒顽强抵抗。宰德派(又称五伊玛目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分支,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之孙宰德·本·阿里命名,是当前什叶派的第二大分支。自公元897年起,宰德派信徒在也门北部建立起以萨达为中心的宰德派伊玛目国家,奠定了也门什叶派与逊尼派分立北南、各占一方的教派格局。
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入侵也门重创宰德派实力,宰德派伊玛目(伊斯兰什叶派对宗教领袖的称呼)成功领导多次反侵略斗争,奥斯曼帝国被迫撤离也门,宰德派还首次攻占了逊尼派居住的也门南部地区,建立起统一全境的卡西姆王朝。
卡西姆王朝中后期奥斯曼帝国卷土重来,再度入侵也门并覆灭卡西姆王朝,此时英国在波斯湾沿岸与南阿拉伯半岛的势力迅速扩张,也门人民遭受奥斯曼帝国民族歧视与压迫的同时,也面临来自英国“恩威并施”的控制和影响。英国凭借强大海军实力攻破扼守红海入口处的丕林岛,并于1839年占领了重要中继贸易港口亚丁,此后英国以亚丁为中心,不断向南部阿拉伯半岛辐射,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拉拢地方部落,并与其签订“保护条约”。也门借助英国力量逐渐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但也确立了英国与其“宗主国”与“保护对象”的关系。
1934 年,也门与沙特爆发战争,也门战败后英国趁火打劫与其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将也门划分为三个部分:伊玛目领导的穆塔瓦基利亚王国,隶属于英国的亚丁及其东、西保护地,归属沙特的季赞、纳季兰和阿西尔地区。外部干预不仅造成南北也门分裂的历史问题,更因为领土被切割埋下了沙特与也门多年恩怨的伏笔。
分裂后形成北部宰德派建立的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与南部英国的殖民统治,南北也门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冷战期间被英国、沙特、美国、苏联等大国把持,沦为多股势力斗争的代理人。
冷战期间的对立
1962年,北也门在“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下推翻宰德派王权,建立北也门共和国,南也门也于1967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成立南也门共和国。也门彻底由宗教王权国家转向共和制,对邻国沙特形成了巨大威胁,沙特王室担忧也门革命会造成外溢影响,颠覆沙特家族的统治,频繁对也门内政进行干预。
共和制建立后,南北也门人民对统一的呼声高涨。但1970年以后,两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北也门亲近西方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南也门与苏联关系密切并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阻碍了南北也门统一。北也门选择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在国内实施“民族和解”路线,吸收前王室派成员进入政府,并积极团结大小部落。外交方面北也门亲近西方,与沙特、英美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南也门成为中东地区唯一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阿拉伯国家,与苏联签订为期20年的友好合作协定,并与古巴和东德保持密切联系。
1978年,南也门执政的原民族阵线改名为“也门社会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宣称,也门社会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工人阶级及其所有同盟军的党”。南北也门关系逐渐恶化,屡次爆发边境冲突甚至战争。
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内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削减对外援助,南也门因此陷入困境。苏联剧变后,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与外部干预的减弱,南北也门领导人采取措施加速了统一进程。
1990年,两国宣布正式合并为也门共和国。合并后北也门总统萨利赫担任共和国总统,南也门执政党总书记比德担任副总统,总理归南方,第一副总理归北方,其余各部正、副部长按此原则进行“均势”搭配,但军队维持原有的南北分治体系,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