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如期而至,对市场有何影响?
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流动性1万亿。与此同时,25日开启定向降息,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从2%下调至1.75%。
梳理2010年以来,央行历次降准的时间可以看到,春节前降准比较罕见,仅在2015年、2019年与2020年发生。其中,2020年是出于抗疫目的,2019年为了置换当时到期的MLF,而在2015年,降准还是央行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主要渠道。因此,此次降准是在流动性整体宽松情形下的一次超额补充,0.5个百分点的单次降准幅度也超过了近年来25BP/次的惯常操作,说明此次降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规模上都超出了市场预期。
本次降准降息,整体仍略超市场预期。2023年底以来,宽松还是大方向,降准降息是大概率事件。但2023年12月以来,央行更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PSL等方式投放流动性,市场降准和降息预期相继落空,因此本次“双降”仍略超市场预期。
从力度上看,时隔两年再度降准50BP,同时定向降息25BP,整体可谓“大放水”,进一步指向形势比人强。2022年以来,央行更倾向于小幅多次操作投放流动性,过去的四次降准幅度均是25BP,而本次降准幅度时隔两年再度回到50BP、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明显超预期。同时,金融机构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由2%下调到1.75%,也是时隔两年再度调降。
整体看,本次“双降”力度不小、尤其是降准幅度再度回到50BP,进一步指向形势比人强,政策仍将稳增长、稳预期。
从原因看,本次“双降”主因当前经济弱、需求差、地产弱、物价低,旨在稳增长、稳信心、缓解银行息差压力,也应和近期资本市场波动较大有关。此外,“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
当前经济偏弱、物价低迷是本次“双降”的核心原因,旨在配合财政扩张、刺激实体融资需求。
2023年10月以来我国各项经济数据再度转弱,集中体现为PMI连续三个月超季节性回落、CPI连续三个月负增、一揽子松地产政策后地产景气仍弱等,均指向当前经济下行较大,尤其是地产、消费等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突出。
本次双降,一方面,今年财政大概率前置发力,政府债券也将前置发行,降准为后续财政扩张提供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刺激实体融资需求。此外,近期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也是本次“双降”可能的原因。
本次降准也有对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较大的考量,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央行数据显示,商业银行2023年Q3净息差仅1.73%、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本次降准能够释放中长期资金1万亿,根据测算,预计可直接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约88亿。
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汇率压力缓解,也有利于我们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虽然此前美国2023年12月非农就业、CPI等数据均超预期,支撑美元阶段性走强,但近期明显缓解、中期看人民币升值仍是大趋势。发布会上,央行行长也表示“2024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处于收敛,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
往后看,2024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稳信心、稳增长等各种“稳”尚需政策加码,中央加杠杆是关键抓手。具体到货币端,宽松仍是大方向,后续大概率会降息(调降MLF利率、LPR),PSL有望续发、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可能重启。
整体看,2024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政策大方向将偏扩张、偏积极、偏刺激,GDP目标大概率定为5%左右的偏高水平,中央加杠杆是关键,“三大工程”也有望成为稳投资的主抓手。具体到货币端,央行行长表示将“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当前物价低迷、预计后续宽松仍是大方向。
操作方面,本次降准后,对政府债券发行等流动性需求将形成有力支撑,短期内再降准必要性不大;降息方面,央行行长表示定向降息等“有助于推动LPR下行”,我们预计2月MLF、OMO和LPR利率均有望进一步下调。此外,2023年12月PSL重启、后续有望续发,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可能重启。
以史为鉴,降准后股票、债券、行业怎么走?
梳理2008年以来历次降准,降准后股票的长期表现通常好于短期,中小盘股略占优,计算机、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行业表现较好;与股市相比,债券收益率似乎更能在降准前纳入一定预期(price in),表现为降准前一周债券收益率提前下跌,降准落地后下行空间受限,不过这一规律在2019年之后表现不显著。具体到本次降准,对债券市场而言,本次降准能一定程度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对于债券市场有提振作用、尤其是与资金面相关性较高的短端利率;对股票市场而言,本次降准释放了政策偏积极、偏刺激的信号,有助于提振信心,中期仍取决于稳增长政策的落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