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乘风破浪”
新华社西安10月25日电 题:“地理标志”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乘风破浪”
新华社记者贺占军、郑昕、雷肖霄
最近几天,胡新明和妻子敬萍将心思全部放在了新作“泥塑熊猫”的造型设计上。每每有顾客提出“私人订制”,这对凤翔泥塑夫妻档匠人都会欣然接受,“我们很享受创作过程”。
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凤翔泥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创新,但过去多是小商小贩们行走叫卖的“耍货”。自从前些年有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一特殊身份后,凤翔泥塑名气日增,开始迈步走向全国和世界。
如今,胡新明所在的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有80多家农户、300多人,许多人借“泥”脱贫、因“泥”致富,六营村也早已成为声名远播的“泥塑村”。
在中国,还有众多像凤翔泥塑这样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孕育了大量地理标志资源。
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被业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85个,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811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682件。
正在此间举行的第27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众多参观者走进“知识产权促进乡村振兴”展区,在柞水木耳、百色芒果、太保胡萝卜、独流老醋等全国数十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展示台前驻足、品鉴。
在展会另一角,来自全国多地的知识产权界代表正围绕“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进行“头脑风暴”。
与会者一致认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推动地理标志特色经济发展,将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地理标志和官方标志保护处处长王琛在论坛上表示,据初步测算,中国相关地理标志的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
在人们印象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集中在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食品等领域。事实上,这一范围在不断扩大,工艺品、中药材等也已进入保护范围。
在博览会展台上,一株40年的子洲黄芪格外引人注目。
陕西省子洲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全县现有黄芪种植面积15万亩、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30多家、种植大户600多家。2008年,子洲黄芪获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其价值进一步显现。
子洲县中药材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怀生说,全县4000多户贫困户、16500多户非贫困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受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地理标志在文化传承、产品开发中的巨大价值,并开始深入挖掘。
中国多个省区将地理标志融入发展规划。陕西省副省长徐大彤说,陕西省将地理标志工作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主战场,坚持“保护一个产品、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平利女娲茶、陕西苹果、周至猕猴桃等一大批地理标志产品走向世界,成为陕西的靓丽名片。
然而,地理标志产品往往是“一个瓜、一只鸡、一粒米、一朵花”这样的小产品,怎样才能拉长地理标志产业链,让小产品变身大产业?
“品质保证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市场才能做成大产业。”山东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会长孙明香说,地理标志产品要获取更高收益,就要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扩大其衍生产品覆盖范围。
孙明香以山东龙山小米为例进行说明。山东龙山为了维护产品品牌,在盛产龙山小米的核心产区建立种植示范基地,联合种植大户等制定龙山小米标准,并通过标准化种植、研发系列衍生品、走轻资产发展之路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前龙山小米由原来1斤5元到10元钱,提高到现在1斤20元到45元钱,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孙明香说。
近年来,中国还持续推动地理标志国际合作。不久前,《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成功签署,实现了550个地理标志大规模互认。
这意味着许多久负盛名、家喻户晓的产品将走出国门,更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人将从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中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