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三季度“经济成绩单”:七城GDP“转正” !广州深圳增速“领跑”
导读:在保住市场主体的多重努力之下,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城市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陈洁,招海莹
编 辑丨李艳霞
今年前三季度,大湾区城市的经济形势如何?
截至11月3日,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中,已经有8个城市公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唯一尚未公布三季度经济数据的深圳,也已经披露GDP增速。
数据显示,除了佛山和中山,大湾区9大城市中的7个城市GDP增速成功“转正”。其中,广州以1%的经济增速、深圳以2.6%的经济增速领跑大湾区。
为何广州和深圳能够在GDP总量最大的情况下,仍然在珠三角9市中增速最高?全力保住市场主体,是两个城市的共同选择。
公开数据显示,广州今年前三季度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13.62%。同时,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深圳走访获得的文件,截至2020年9月25日,深圳商事主体达到3480900户,同比增长8.9%。
“市场主体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毕竟生意是市场主体做的,经济和产值也是市场主体完成的。”中山大学教授林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林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要从根本上得以恢复,取决于大湾区是否能够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让湾区的国内大循环目标得以实现。而在此大格局中,无疑需要进一步发挥深圳和广州的领头羊作用,从而为整个大湾区经济的进一步恢复注入新动力(310328)和活力。
广州 图/视觉中国(000681,股吧)
三季度“成绩单”
今年前三季度,珠三角9个城市中,已经有7个实现GDP增速“转正”。
具体来看,东莞增长0.2%,惠州增长0.3%,江门增长0.3%,肇庆增长0.5%,珠海增长0.6%,广州增长1%,深圳增长2.6%。
为何广州和深圳能够成为增速“领头羊”?具体来看,广州的工业和外贸恢复良好,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2.9%。同时,前三季度,广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7041.8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2个百分点。
而深圳则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发达。10月底,据深圳市长陈如桂在2020金砖国家未来网络创新论坛上的表态,今年前三季度深圳GDP逆势增长2.6%,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6、占全球1/10,增加值占深圳GDP比重近1/5,今年前三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三季度单季增长8.1%。
林江指出,两个城市在三季度GDP增速表现较好,有很多因素,比如广州和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对于招商引资项目的吸引力较强。加上两个城市的财政能力也相应地较其他湾区城市充裕,人口相对集中,通过投资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也会比较好。同时,这两个城市的人口之中,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也较其他城市更为集中,数量也较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是珠三角城市GDP转正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来看,中山市以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排名已经公布三季报的大湾区城市增速第一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9.1%,增速较1-8月提高7.1个百分点。
此外,前三季度,惠州固定资产投资1729.93亿元,同比增长14.7%,排名珠三角第二位。珠海、东莞、广州、江门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1%、9.1%、6.3%和5.4%。
不过,今年前三季度,佛山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3.7个百分点。佛山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2.3%,中山GDP增速-1.4%,成为大湾区珠三角9城中GDP尚未转正的城市。
林江表示,佛山作为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三季度GDP表现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要成为以内需为主导的,靠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随着外循环的动力在弱化,加上受到疫情影响,包括佛山在内的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受到影响。毕竟要真正拉动内需,还需要国内居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而这个目标在短期内得到实现不太容易。”林江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2%,冲击了相关制造业城市。不过,随着居民收入的恢复,未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持续恢复,将对佛山这类制造业城市的经济回暖起到重要作用,整个大湾区城市的经济也将进一步回暖。
大湾区城市基本呈现的经济面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基本“转正”,但是第二产业仍然普遍下跌。其中,佛山第二产业增加值4053.14亿元,下降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44.24亿元,下降4.1%。
林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最有条件通过“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国内大循环进程的,因为大湾区城市是我国众多城市之中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能够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推动湾区对国内市场的深度开放,那么就相当于把国内国际双循环无缝对接,内外循环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也将率先在湾区呈现。
深圳 图/图虫
多手段保市场主体
大湾区整体经济的回暖,带动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增加。以广州为例,前三季度广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14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这背后是大湾区多个城市保住市场主体的努力,因为“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这包括改善营商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相关税费,扶持和孵化新兴市场主体等手段,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利用政策手段对企业有针对性地“拉一把”。
深圳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在疫情期间,他们推动外贸产品转内销,并提供了相关的便利。
“深圳是一个出口大市,我们对于深圳的外贸企业提供了外贸产品转内销的相关标准,因为很多出口企业的产品只获得了国际认证,没有申请国内的认证。”深圳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只要去评估获得国际认证的产品标准比国内的标准不低,那么就认证他们不需要国内的证明,可以直接转内销,只需要他们进行一个书面承诺,符合国内的标准即可。”
此外,他表示,一些产品在国外有标准但在国内缺乏相关标准的,深圳推动相关团体标准的建设,并开展相关的认证培训,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引导。
扶持受疫情冲击的相关企业转产防疫物资,也成为广州等地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受疫情影响,主营香水香氛生产研发的广州市雪蕾化妆品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受到严重冲击。雪蕾项目总监翁彤表示,在最严重的时候,她们主营的香水业务出现了行业70%以上的需求减少。而广州雪蕾因拥有生产乙醇类产品的经验及资质,在广州质检院的支持之下,仅用13天便取得消字号认证并投产消毒产品,企业的业绩得到很大的改善。
另外一家广州的企业——广州绿成餐饮供应链有限公司的总裁陈琳表示,他们公司是南沙区一家集生产、自建冷藏冷冻仓储及冷链运输的餐饮一站式供应链企业。受疫情影响,今年初经营非常艰难,公司营业额一度遭遇断崖式下跌。南沙区政府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派员上门进行防控指导,也为全区冷库、冷链物流企业的重点员工提供了免费的定期核酸检测。
“现在,我们日常经营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九成左右的水平。”他表示。
广州和深圳今年也出台了多个政策,促进市场主体的增长。
今年8月,深圳公布了《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提出6方面共计36条服务举措,以期进一步优化深圳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此外,在疫情暴发期,深圳市曾出台实施“深圳惠企16条”,全方位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减轻税费负担、稳定现金流,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
10月27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审议《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修改稿)》,从“无事不扰”、创新“容错”、区域协同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制定“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探索“一业一证”审批模式改革,以清税承诺制度推动实现企业注销一次办结,提升企业开办、注销的便利度。
在保住市场主体的多重努力之下,广州和深圳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56.77万户,同比增长13.62%。截至2020年9月25日,深圳商事主体达到348.1万户,同比增长8.9%。
不仅仅是广州和深圳,大湾区其他城市也在积极保市场主体。比如,珠海出台了《珠海市2020年开展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佛山市印发《佛山市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惠州市印发《惠州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方案》,肇庆市出台《肇庆市加快推进“一次办成一件事”精细化智能化便利化政务服务改革实施意见》。
数据显示,9月末,东莞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31.20万户,同比增长8.7%。珠海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商事主体3.50万户,实有商事主体总数36.99万户,同比增长4.8%。
本期编辑 黎雨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