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基金

基金

发达国家的流动性陷阱是怎么回事?

2024-03-14 15:26:27 admin
  流动性陷阱指的是利率水平的下降无法带来广义货币的派生,即无论央行投放多少流动性,都积蓄在商业银行体系内,无法进入实体,进而无法拉动经济和物价的上涨。  货币政策的传

  流动性陷阱指的是利率水平的下降无法带来广义货币的派生,即无论央行投放多少流动性,都积蓄在商业银行体系内,无法进入实体,进而无法拉动经济和物价的上涨。

  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央行传导到商业银行,第二个环节是商业银行传导到实体部门,即企业和居民。如果第二个环节传导受阻,就会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流动性陷阱的经典案例是2007-2008年的美国、2008-2014年的欧元区及1990年代的日本,这几个样本的共性是在一次金融系统性风险发酵之后,实体的悲观预期开始浮出水面,并严重干扰了实体融资的积极性。

  三个国家政策上的不谋而合之处是:这三个经济体都在用非常极致的宽松政策试图解决流动性陷阱问题,在流动性陷阱发生前,这三个经济体的基准利率都非常接近于0。

  差异在于:这三个经济体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行动的魄力是不同的:

  1,美国的行动是最及时迅猛的。2007年8月,次贷危机席卷美国金融市场,美联储自2007年9月持续快速下调基准利率,从4.25%迅速下降到2008年底的0.25%。于是,那一轮流动性问题没有拖很久,2009年美国就走出了信用收缩的泥潭。

  2,可能因为欧元区的协调问题,欧元区虽宽松政策来得及时(2008年10月起,欧洲央行持续下调基准利率),但利率下调的速度却偏缓慢,直到2013年年末,欧元区才将自己的基准利率调到0.25%,于是,欧元区的信用投放在2014年方才见底。

  3,日本的问题是,政策的应对就来得很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始于1990年,但日本首次降息的时间是1991年7月,此间间隔的时间长达一年半左右。此外,日本利率下调的过程也很缓慢,1991年7月政策利率开始下调,一直持续到1995年9月,贴现率从6%降到了0.5%,时间长达4年有余,此后经济有过一段时间的起色,但随之又被亚洲金融危机拖入泥潭,2001年日本央行连续3次降息,贴现率下调至0.1%,信用才随后见底。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这三个经济体的经济表现的差异。

  美国在2009年经济探底后,迅速走出危机模式,经济回到了韧性状态。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全线走差,信贷增速、GDP和物价水平都跌入了深度负增长,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失业率水平迅速走高。美联储的快速大幅度放水带动经济逐步走出危机,联储在2008年底将基准利率降到0.25%,2009年下半年开始,多项指标就逐步好转:美国GDP同比增速自2009Q3触底反弹,2009Q4即回归正增长,此后一直稳定在1%以上;CPI同比增速自2009年8月起快速反弹,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从-2.1%反弹至2.7%,此后一直维持在1%以上;银行信贷和失业率都自2009年10月开始好转,失业率持续回落,银行信贷迅速反弹,美国经济重回平稳状态。

  欧元区在当时虽在美国带动下完成了第一波修复,但又进入了二次衰退后,经济才得以平稳。

  2009~2010年,欧元区在美国经济回暖的拉动下也出现了一轮上行,但此后又进入了二次衰退,GDP增速持续下行,跌入负增长区间,CPI和信贷增速持续回落,失业率维持在双位数且不断上升。自2011年年底,欧洲央行再次持续下调基准利率,在极低利率水平的支撑下,经济逐步平稳,欧元区GDP同比增速和失业率都自2013Q2开始好转,GDP快速回到正增长区间,失业率也在宽松政策不断加码的利好下持续回落。

  日本经济则经历了十年的衰退过程,在经济增长速度从7.5%左右被拖到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才稳定下来,但此时,日本的经济增长已经习惯性停滞。

  日本降息开启时间晚,且降息速度慢削弱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持续攀升的失业率和持续的通缩迫使日本央行在2001年三次降息,基准利率降至0.1%的极低位置。在大量流动性的支撑下,日本经济逐步止跌企稳,失业率自高位回落,CPI也开始回升,GDP同比增速也渐渐由负转正。但是经济修复的速度是偏慢的,比如CPI基本在0附近震荡,可见日本内需仍是比较疲软的一个状态,整体经济的活性并不强。

  当国家发生了流动性危机之时,哪种资产最值得投资?

  具体到资产配置上,当流动性陷阱发生时,债券是最佳的投资选择。毕竟在此期间,一方面是央行持续下调基准利率,另一方面是不断下行的利率水平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或者产生的效果非常微弱,从而市场预期利率水平还会继续下降直至到零附近。宽松的现实叠加宽松的预期,债券成为最优资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在流动性陷阱没有改观的情况下,即使经济出现脉冲式上扬,债券市场的反应也是非常弱的。